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借鉴: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用约10年时间,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使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形成高效运作的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学校、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降低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成本。目前,美国是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立法最完善的国家。早在1862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规《莫里尔法案》。此后,美国相继颁布了许多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要法案,比如《哈奇法案》(1887)、《史密斯-莱沃法》(1914)、《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国防教育职业教育法案》(1940)、《职业教育法案》(1946)、《学校与就业机会法》(1994)等。此外,美国各州还针对本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建立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最为典型。在质量保证方面,美国高职教育主要依靠学院自我约束、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的引导(主要表现为鉴定、监督和评估)和国家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评估和引导)。此外,美国还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督导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美国的各种专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到职业教育领域中,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美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对学生的择校行为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产生重大影响,一些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公布的职业学校办学调查报告甚至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共同策略,其中以加拿大CBE体系中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最为典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实现了多样化。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工读转换制,即把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校学习,一部分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训,按学期或学季转换;二是半工半读制,即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三是劳动实习制,即学生定期到校外企业劳动实习,一般每学年一次;四是顶班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满负荷劳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近年来,改革办学主体和改革教育方式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以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为代表,其实质是一种变“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为“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改革模式;后者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澳大利亚的“TAFE”为代表,其实质是一种“以学校办学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改革模式。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模式,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都是共同特征,目的在于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目前,工学交替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通常采取日释或期释的方式。所谓日释,就是每周1~2天在学校,其余时间在企业;所谓期释,就是每隔若干周在学校与企业间轮换一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学校教学扮演着配合企业培训的角色。学校内部的教学组织方式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如果同一专业的学徒人数足够多,就单独开班教学;二是,如果同一专业的学徒数量不足,就与相关专业的学徒合并成班;三是,如果某大企业的学徒非常多,就为这个企业的学徒单独成班。
形成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一个由公共财政和私营企业共同资助的多元体系,主要由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等组成,其中,企业直接资助是主要经费来源。新加坡政府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按企业工资总额的1%收取,主要用于对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对进入工艺学校的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2万新元,并按每名学生每年800新元的标准为发展基金注资,用于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该社区的税收,约占一半左右,其余部分来自学生学费和州政府的拨款,同时社区内的企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社区学院,企业还通过委托学院培训职工、选送学生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
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和核心地位,学校教育居于辅助地位,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企业与职业学校成为两个教育主体,企业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自其应用型学科创立以来,日本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便始终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视为办学的中心任务,并努力寻求和塑造有别于一般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人才类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应用型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实践性、重视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以及注重“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借鉴德国“双元制”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将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项目教学贯穿始终、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以及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
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加快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有可操作化的规定。二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牢固树立产学研合作的理念,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三是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设置专业的合作机制,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推进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改革。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二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形成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工学交替模式。三是发挥各级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制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加快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
完善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化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导向,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学习之间实现良性对接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既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又有利于推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