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计划”走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意为何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责,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生命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此,教育部也专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专项文件。由此可见,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标准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学校、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逻辑。
历史地看,《指导意见》是对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继承与发展,这三份文件都提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同的是,《指导意见》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强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同时,《指导意见》还指出,上述后两份文件停止执行。
教学计划的不再沿用,意味着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计划”走向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实质是知识体系向育人质量的重大转变。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对课程设置、顺序、时数和学年编制的计划性规定,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编写体例的结构和内容上都侧重教学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全过程整体设计,不仅涉及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实施,还包含人才培养的制定程序、管理、监督与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和条件,以质量监控和持续的质量改进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实施达成培养目标,保证育人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相较于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理念更加突出,育人方式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育人主体更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职业院校在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在育人理念上,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育人方式上,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系统和整体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育人方面,要完善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育人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将育人目标和内容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育人方面,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性教学,突出劳动与实践的育人功能。协同育人方面,学校要统筹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第三方评价机构,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工作和制订、实施与监督工作,形成学校组织、行业企业合作、专家和教科研人员指导、家长和学生参与、社会支持与监督的协作格局和教育合力。
三是在育人活力上,要充分激发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教学标准自主创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目标和专业实际制订具有学校特色、体现不同专业类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单位: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