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职教资讯>>内容
“订单式”培养破解人才供需不合矛盾
[2010/4/5 15:24:37]

为了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近几年招聘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历练,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关键员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达到岗位任职资格要求而被淘汰的,其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操作能力弱。不少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主要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而且大多停留在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层面,学生很少能真正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与工作实践,而生产工作实践恰恰是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探索性活动过程,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知识教育轻社会教育,情商偏低。一些职业院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及意志品质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情商偏低,因而在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去。

3.重全面培养轻术业专攻,无特长。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会出现“博而不专、泛而不精”的现象。对于以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专的前提下兼顾博,在精的前提下兼顾泛。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一些企业和院校已经探索出成功之路——校企携手,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人才,而且也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校、企与学生三方共赢。

“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实施“订单式”培养,企业将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因此企业会根据生产经营需求进行专业课设计,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请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会大大提高。因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因此企业必将为学生实践提供最广阔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已经熟悉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章等,到企业后可立即上岗工作,也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实施“订单式”培养,将按照与企业共同确定的方案进行学生培养和教育,待学生学习结束后达到相应要求将直接进入企业,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记得还是在1986年公司项目立项时,我们就实施了一次“订单式”培养(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用这个词),培训费列入项目预算,招了一个班40人,委托当时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职工大学加以培养,完全是“量身定做”,除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完全根据公司实际需要设置,并根据当时进口设备的操作要求,从中选派10名去日本培训。1988年投入生产时,他们全部被安排到生产一线做主操作。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这40人被证明是公司的中坚力量,而且是最稳定的部分,22年过去了,这40人已遍布营销、生产、技术、行政管理等不同岗位,就在此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40人中竟然无一人跳槽。

 

  ■江苏中金玛泰医药包装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何成玉

             《中国教育报》2010433

 
COPYRIGHT (C) 2010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